闫 静
前段时间,儿子上大学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便托在科技城工作的朋友帮忙带一台。当朋友问我要什么牌子和配置时,想着她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我就随口说了句“差不多就行了”。等电脑到手,我发现无论是品牌、外观还是配置,都不太符合我的心意。本想打电话问问能不能调换,可电话接通的瞬间,我想起了自己那句随意的答复,只好心情复杂地默默挂断了电话。
在日常生活中,“差不多”是一个高频用词。比如被问到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印象时,我们可能会说“差不多”;被问及办事进度时,也常常回答“差不多”。这种表达看似无伤大雅,甚至还能增添几分轻松幽默。然而,在质量问题上,必须坚决拒绝“差不多”的心态。有的人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这其实就是“差不多”心理在作怪。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看似微不足道的“差不多”,日积月累,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1%的疏忽,往往可能导致100%的失败,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寓言故事《差不多先生》。这位“差不多先生”秉持着凡事不必太较真,差不多就行的观念。他觉得陕西和山西仅一字之差,没什么大不了;没赶上火车还念叨 “今天走和明天走,也差不多”。最终,他得了急病,却请来了医牛的兽医,丢了性命。这个故事虽然荒诞可笑,但他的处事态度,至今仍在一些人身上体现。
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细致、认真、精心的工作态度是产品品质的重要保障。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能用“差不多”“看着还行”这样的态度敷衍。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即便100件产品中有99件质量过硬,只要有1件次品,产品就可能彻底失去市场竞争力,因为市场不会给任何质量瑕疵留有余地。因“质量差不多”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东芝笔记本因小问题在美国赔偿10亿美元;福特公司因轮胎问题遭受巨额赔偿;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仅仅是因为一个O型密封圈质量失效。可见,“差不多”往往意味着 “差很多”。
不过,“差不多”这种态度并非无药可医,它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在触媒厂,认真负责是我们一贯的工作态度。新员工入职时,就会接受严格的质量培训,养成严肃、严格、严谨对待工作的习惯。仔细研读质量手册,每一条安全操作规程都是为保障质量而制定。我们坚持“三不原则”:不接受不合格品,石墨柱作为金刚石制造的主要原材料,触媒厂基本的岗位要求就是向上道工序要优质原料,向下道工序输送合格产品,工作前仔细检查原材料,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追查原因,避免因加工不合格品造成浪费;不制造不合格品,操作规程第一条就要求作业前检查设备及作业现场,作业中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产生;不流出不合格品,作业过程中严格自检,确认产品质量,一旦发现不合格品立即截停,防止流入下道工序造成材料浪费。不久前,混料工序的一名员工因大意称错材料重量,导致配比失重,但他及时发现并上报,经过重新称量配重挽回了损失,避免了不合格材料流入下道工序引发质量事故。事后,厂里批评了他的粗心,也对他勇于担责、避免严重后果的行为给予了嘉奖。坚持 “三不原则”,拒绝做“差不多先生”,是每一位优秀黄河人应有的品质。
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拒绝“差不多”,做到人人参与、层层把关,以高度的责任感,为黄河旋风集团 “做全球质量最稳定的超硬材料智能供应商” 的目标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 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超硬材料选型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