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专栏

科普政策演进:从科学知识普及到科学素质提升

来源:   作者:信息员   点击数:   日期:2025-05-06

        科普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科学技术普及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策略原则,涵盖相关法律、条例、意见、纲要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根据不同阶段形势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科普政策。从政策数量看,经历了初期少量出台、改革开放后逐步增长,尤其是《科普法》颁布后数量激增的阶段;从政策目标看,总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具体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学知识普及,逐步发展为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一、科学知识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普政策(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前,科普在救亡图存中发挥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文盲率超80%,普及科学知识对提升国民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1.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出台政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发展科学服务经济建设和普及科学知识。1949年11月设立科学普及局,1950年成立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1951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发出号召,强调科技工作服务国防建设。1953年4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对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工作领导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中央级别科普专门政策,推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明确了科普服务于国家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目标。此后各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
        2.科学知识普及为核心目标。《指示》强调科学知识宣传对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破除迷信保守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家大规模建设时期满足群众学习科学技术需求的作用。科普宣传内容既结合中心任务和生产实际,又注重一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普及。后续科普政策继续聚焦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如1958年工作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建立广泛宣传网,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强调加强各行业科学知识宣传。
        3.服务对象相对单一。科普政策对象主要是工人和农民。《指示》指出,全国科普根据科技工作者分布情况,在大中城市以工人和干部为主要对象,对农民及一般市民的宣传通过文化馆站等渠道进行。全国总工会和全国科普发布联合指示,强调丰富工人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其水平。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扫除文盲、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全国科普据此确定向农民宣传农业等知识。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成立中国科协,提出科普要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
        二、普及科学知识目标逐步深化: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普政策(1978—1993年)
        1.政策目标日渐深化。1978年后,国家出台多项科技政策,为科普政策发展带来机遇,科普被写入《宪法》并拓展到其他工作领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强调科学普及工作重要意义。同年10月发布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支援群众性科学活动、加强城乡科学技术知识普及。1982年《宪法》第20条明确提出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肯定了科普的基础性作用,对深化普及科学知识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
        2.内容服务于国家战略。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提出重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199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进行科学普及和适用科技的示范推广。
        3.边界和对象延伸拓展。科普政策形式不再局限于专门政策,其他工作领域政策文件也开始涉及科普内容,领域和边界不断扩展。例如,1979年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邮电科学研究机械工作试行条例》,1982年颁布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都明确涉及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对象从新中国初期以干部、工人和农民为主转向全体公众,强调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工作。
        三、从普及科学知识到提高科学素质:世纪之交科普政策的调整(1994—2001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科普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在此背景下,1996—2002年,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召开三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推动科普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组织实施,科普政策导向明显由普及科学知识转向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1.提高科学素质目标逐渐明确。《科技进步法》和1994年颁布的《若干意见》体现了科普工作转向。《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科学文化水平,《若干意见》强调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方面推进科普工作。全国各地陆续出台本地区开展科普工作的意见,促进全国科普工作蓬勃开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列为重要内容。1999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强调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普工作,把提高国民科技素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2.内容更具针对性。在大量科普政策指引下,我国科普工作体系和模式不断完善,至20世纪末期,政府统筹管理、科协发挥主要力量作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局面逐渐形成。科普政策内容更加深入与丰富,从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税收优惠、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规定,提出可操作的工作指导。地方科普法规政策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在《科普法》正式颁布前,全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个市颁布了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一些地方还颁布了有针对性的科普专门政策。
        3.主体和对象逐渐多元化。科普政策发布主体逐渐下移,此前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主要是贯彻和执行政策,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颁布科普相关政策,为上一级政策贯彻与落地提供支持。同时,科普政策服务对象更为多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工人、农民为主到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尤其注重面向青少年和各行业人员。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对科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以往以知识为主的科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从而提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
        四、以提升科学素质为核心:新时代科普政策体系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我国颁布《科普法》,随后国家制定颁布若干与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要求对科普政策体系和科普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科普政策体系逐步形成。经过70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以《科普法》为核心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部门—地方”科普政策体系。以《宪法》为最高指引、《科普法》为基础、国家发展规划中的科普战略为制度目标、部门科普政策为主要内容、地方性法规政策为补充。从国家层面看,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列为重要部分,提出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等要点和措施,与《科普法》实施目标一致,强化了提升科学素质的政策目标。从部门领域看,《科普法》颁布后,相关配套政策涌现,各部门注重联合协作开展科普工作。2007年2月,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具体保障措施。2008年11月,四部门共同印发《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提出发展目标、总体部署与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在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相关部门颁布了规范科普工作的细则。从地方层面看,目前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或修改科普条例或实施《科普法》办法。
        2.内容和领域不断延伸。专门科普政策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发展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专门领域法律与科普的衔接不断增强,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时将科普内容纳入立法范围,促进法律法规和科普配套政策完善。从国家其他领域的核心政策上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对科普的关注更加显著,很多文件中明确提及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工作。
        3.提升科学素质的核心目标进一步明确。这一阶段,科普政策在内容、领域等方面都有拓展,突出特点是明确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目标。《科普法》第一条强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2006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提升科学素质作为科普工作目标,针对青少年、农民等重点人群制定措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科学素质纲要》与《科普法》一脉相承,促进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1.6%上升到2020年的10.56%。2021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供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了相应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方案,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本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目标值纳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本级党委、政府考核。